close

  □記者劉學增文洪波攝影新媒體採寫陳振興劉芳
  核心提示|昨天10月27日,是我國首次“兩彈結合試驗”(原子彈、導彈)成功舉行48年的日子,同時今年也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引爆50周年,來自河南各地的70餘位當年奉獻酒泉基地的河南籍航天老戰士團聚一堂,回顧崢嶸歲月。
  多少次“發射”他都是最後按“按鈕”的人
  “10、9、……、5、4、3、2、1,起飛!”每次影視紀錄片里出現“兩彈一星”研製發射過程,總是會響起這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倒計時。而每次讀秒完畢,“點火”指令下達後,總會有一隻手指準確按上紅色的發射“按鈕”。這樣的人通常被稱為“操縱員”,李希川當年在酒泉基地擔負的就是這樣“關鍵”的角色。回憶起首次執行“最後一按”的情形,年過8旬的他依然記憶如新。
  那是1961年的某天,由我國自行研製的首個某短程彈道導彈正在進行“起飛”試驗,李希川被定為此次發射的操縱員。
  “只要導彈能離開發射台,就算成功。”在當時坐鎮指揮的錢學森的鼓勵和事前周密的訓練下,李希川最終不辱使命,準時按下了“按鈕”,導彈順利起飛,試驗獲得成功。
  到“兩彈結合試驗”時,李希川已經是發射二中隊的副隊長,角色也由操縱員變為了現場指揮,但擔負的任務更重。
  離發射還有半小時,在留下7名必要人員後,李希川帶領隊伍開始撤離。1966年10月27日9點,永遠值得紀念的時刻,我國首次兩彈結合試驗成功發射。
  當記者稱他“老英雄”時,他連連擺手,“只是做了一點兒微不足道的工作,英雄是那些為兩彈一星事業付出生命的人,他們更值得懷念”。
  “勇士”背後的故事“將軍父親”臨終的秘密
  當李希川帶著隊伍撤離後,偌大的發射場就只剩下地下發射控制室里的7個人,他們將承擔最後、也是最危險的發射任務。
  儘管已經經過周密的驗證,但沒有人敢保證萬無一失,在如此具有威脅性的武器面前,一旦發生意外,這裡所有的東西都化為灰燼。事後這7個人被人們稱為“7勇士”,而徐虹正是其中唯一一個河南籍的士兵。
  2006年,本報新聞熱線接到了一個來自甘肅的特殊“求助”,為紀念兩彈實驗成功40周年,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委托本報幫忙尋找當年的“7勇士”之一河南人徐虹。本報尋人報道刊發後,立即接到了許多市民的來電和來函,紛紛表示認識這個人,但“他只是個普通的退休老人”。由於保密原因,轉業回鄭的所有當年參與兩彈一星的戰士,不僅檔案里全部抽去這段經歷,而且個人也不得對包括親人在內的任何人泄露。徐虹正是這樣“隱居”在鬧市中幾十年,甚至連酒泉基地的人都失去了他的聯繫。
  不過,在徐虹對家人“保密”時,他卻很長時間里不知道家人也在對他“保密”。參加此次聚會的徐虹的老戰友,原基地司令部參謀喬金聚講述了這段往事。
  當時最後留守的“7勇士”,正如徐虹所說,“沒有人考慮危險,大家都爭著要上,有的甚至寫好了遺書。”但不為他們所知的是,所有留下的7個人組織上都徵詢了他們本人家庭的同意。
  由於保密,徐虹的父母接到的信息大致是“兒子將要去執行一個任務,對國傢具有重大意義,但也可能會犧牲。”面對這樣“模糊”的信息,徐虹的父親,曾任河南省軍區重要領導職務的一位“老將軍”,沒有太多的猶豫。
  直到幾年前,徐虹的父親彌留之際,才對前來探望的兒媳劉玉華吐露了這一點。
  醫生說他撐不過“5個月” 3年過去他登臺放歌
  70多歲的老人王連仲,原在酒泉基地加註(燃料)中隊工作,當年曾因為勇救身陷燃料室(有毒)的戰友而榮立個人“二等功”。2011年,他被查出患有癌症,醫生告訴他“撐不了5個月。”但是這位“老航天戰士”並不“認輸”。他積極配合治療,堅持鍛煉恢復,不僅度過了“那5個月”,而且精神狀態非常好。座談會上,他演唱了《我們都是操作手》、《健康快樂度百年》兩首歌曲,豪邁的歌聲贏得了熱烈掌聲。
  “那段歲月磨練了我們,即使有再大的困難,可能會被打倒,但絕不會被嚇倒。”王連仲大聲地說。
  這就是一個老兵的風采,屬於這批河南“老航天戰士”的風采。  (原標題:多少次發射他都是按“按鈕”的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e91xexnz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